公益新闻

外交部奉劝美方一些人:多把精力放在做好自己事情上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朱超)针对美方一些人妄称要就新冠肺炎疫情向中方“追责”“索赔”一事,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奉劝这些人把心思和精力多放在抗击疫情和维护美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转移视线、推卸责任。

针对一些美国共和党议员近日接连提出多项议案,指责中方掩盖疫情,要求对中方进行调查和索赔,耿爽指出,美国少数政客为了推卸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罔顾事实,诋毁抹黑中方,并且大搞政治操弄,在本应该团结抗疫的紧要关头干扰中美合作,这种行径不得人心,也无益于控制美国国内疫情。

“我们奉劝这些美国政客把心思和精力多放在抗击疫情和维护美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转移视线、推卸责任。”耿爽说,“在大家全力抗击新冠病毒的时候,请不要再散播政治病毒。”

针对美国密苏里州总检察长施密特日前在密苏里东区联邦地区法院起诉中国政府,称中国政府要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密苏里州乃至全球造成大量死亡、病痛和经济损失负责一事,耿爽指出,这种所谓的控告毫无事实和法律依据,十分荒唐。

耿爽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同国际社会合作。

耿爽表示,中方自1月3日起就开始向美方定期通报信息,美方从中方获取疫情信息和数据的渠道是畅通的。中国为全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这一点,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也都普遍给予高度赞赏。”

“这起所谓的诉讼纯属恶意滥诉,有违基本法理。根据国际法上的主权平等原则,中国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所采取的主权行为不受美国法院管辖。”耿爽说,此类滥诉不利于美国国内的疫情防控,也与当前国际抗疫合作背道而驰。“美方现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驳回滥诉。”

另据报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21日在被问及美国如何对中方进行施压和追责时,也称“有很多工具可供使用,包括在美国对中国提起诉讼”。

耿爽就此指出,病毒不分国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一些人在这一时刻甩锅、推责、诿过,主要目的是为了掩饰自身的问题。“我还是要奉劝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多为自己的老百姓干些实事。”

互联网医疗新蓝海千亿市场待开发

政策红利 疫情催化 巨头入局

  互联网医疗新蓝海千亿市场待开发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但在众多行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互联网医疗却再度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成为众多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不用扎堆去医院,不用担心交叉感染,线上进行专业医生问诊,医保在线支付,专业人员送药到家。“在线购药”、“远程问诊”在疫情影响下,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医疗支持力度的加大,多地“互联网+医疗”服务试行纳入医保支付,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新一轮风口、政策红利的加持,互联网医疗赛道再迎黄金期。

 需求快速增长

2020年的疫情,让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李阿姨犯了愁。“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尽量避免到医院等高风险区域。但长期服用的降压、降糖药还得定时开。”

“虽然我知道网上可以定外卖,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可以网上问诊,网上开药。”李阿姨将烦恼说给儿子后,儿子帮她在一个在线医疗平台注册了账户,虽然已比平时开药时间晚了两天,但验方、提交后,仅过了30多分钟,近期需要服用的药已经送到李阿姨手上。

特殊时期,像李阿姨一样,初次尝试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人并不在少数。

有数据显示,医联平台注册医生数较疫情发生之前环比增长784%,注册患者数环比增长372%,平台问诊量环比增长159%。百度“问医生”更是自1月27日免费服务通道上线以来,累计咨询量已超过500万次,仅肺炎类咨询,单日咨询量就已突破40万次。

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多家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问诊,各大在线问诊平台也迎来了流量高峰。39健康网网站每天的访问量都在百万级别,疫情专题页累计线上曝光量近1.16亿。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易观分析师陈乔姗认为,疫情促使更多用户自愿或半自愿地开始了解和接触在线医疗。“义诊活动不仅大幅提高了互联网医疗用户的整体规模和渗透率,同时也成功‘出圈’,触达健康人群,为互联网医疗领域收获了新的流量。”

国金证券医药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秋林表示,互联网医疗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用突出,线上咨询、问诊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紧张,同时引导患者就医能够分时段就诊,尽量减少患者在院内的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因此,用户教育得到突破,线上医疗使用行为快速普及,为后续客户留存黏性奠定基础。

“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初衷是缓解医疗分配不均,解决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有近70亿人次的门诊量,其中超过60%为复诊,而有些复诊可以通过线上完成。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院迎来大爆发,前11个月新建互联网医院148家,创造历史高峰。因为疫情的影响,互联网医疗的需求从过去的弹性一下变成了刚需。

 政策加持 但“最后一公里”仍待完善

早在2019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部署“互联网+医保”工作。3月2日,《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截至目前,上海、深圳、浙江等多个省市已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行业将迎来爆发。众海投资副总裁陈冬东认为,医保上线以及一系列涉医药研发、流通等政策的出台,会一定程度上重构医药行业格局。

但也有业内人士较为理性,认为行业“最后一公里”完善仍有待时日。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表示,目前运行的闭环是上海的患者只能使用上海某家医院的线上互联网平台才能报销,这大大限制了互联网“服务无边界”的优势。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光磊表示,纳入医保的前提是医疗机构要有电子处方流转能力,在复诊、购药、配送、医保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基于真实的处方,从而实现凭方复诊、凭方购药、凭方报销。

“处方信息做不到统一监管,就难以打破处方信息的孤岛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处方外流仍受制于种种因素,难以全面展开。

的确,处方外流,就需要根据“互联网+”医疗服务特点,落实线上实名制就医,配套建立在线处方审核制度、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机制,保障诊疗、用药合理性,防止虚构医疗服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同时,做到诊疗、处方、交易、配送全程可追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全程监控,但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他建议,应在政府监管下,建立互联网医院电子处方流转国家统一平台和医保结算统一平台,这样各地医药电商只需对接具有医保在线报销资格第三方平台,患者真正享受到足不出户医保购药。“这不仅可以降低医保部门的管理成本,还能加强线上医疗的风险控制。”

 市场空间崛起 迎资本热潮

微医集团品牌部总经理张贵民表示,此次疫情后将催生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医院、医生更加重视线上服务,会扩大在线诊疗的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互联网医疗行业会真正进入一个加速时代。

曾秋林表示,互联网医疗已从一开始的远程问诊、轻问诊,逐渐覆盖诊疗、诊断、健康管理、院后管理等诸多环节。当前,围绕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疗服务流程再造,互联网对医院场景的渗透以及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介入越来越深。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参与主体也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而是扩大到医药、医保领域,涉及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山东、湖北、浙江、上海等地相继开通官方互联网诊疗平台,同时阿里健康、叮当快药、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等第三方平台也迅速崛起,在线问诊、互联网医疗企业呈几何式增长。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企业已新增11000家。

此外,国家队也开始大幅度介入。4月8日,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部在上海正式揭牌。该公司是由国家卫健委部署、中国移动牵头组建,太平洋保险、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浦东投控科创基金等7家公司共同参与,被视为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国家队”。

据悉, 联仁健康是国内第一个“央企领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医疗信息化企业共同参与,以国资为主体并具备市场化机制”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集团,将主要覆盖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康医疗产业园三大板块,通过建设国家级医疗大数据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数据平台和应用,提供公共卫生、保险创新、精准医疗、互联网医院等多种健康医疗数字化服务。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委拥有的政策优势,为加快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上海成立联仁健康是中国移动深入实施“5G+”计划,加速技术融合和产业融通,持续深耕重点垂直领域和通用场景,推动5G在医疗行业应用创新的重要探索,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普及应用、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实践。

而让资本大鳄看中的,更是互联网医疗的增长空间。有数据显示,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中,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甚至比去年同期增长20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以阿里健康4月1日发布的数据为例,过去10天,支付宝平台上医疗健康类服务的交易量增长了16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保守预测2026年达到2000亿元。远程医疗方面,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130亿元,未来五年符合增长率均为27.63%,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在线医疗行业前景可期。

千亿市场预期下,行业相关融资标的的融资额大幅增长。近日,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医计划赴香港市场IPO,融资10亿美元。同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春雨医生也获得新一轮战略融资,据天眼查数据,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搜狗的运营主体北京搜狗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为新增股东。而在此前已上市的平安好医生,目前总市值超500亿港币。阿里健康业绩也呈爆发式增长,股价已从年初的9.12港元/股,涨至目前的15.9港元/股,几乎翻番。

战“疫”中,中国人工智能开启“快进键”

kyq

持续数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从红外热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到辅助诊断技术,从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疫情追踪到机器人无接触配送,再到远程办公,在这次战“疫”中,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引人关注,智能化手段成为战“疫”有力武器。

智能化,怎样才能更多“赋能”经济?连续一个多月来,记者深入调研发现,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速发展应用,一个智能化社会的形态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正遭遇“拷问”,不少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亟待加速转型,进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社会形态逐渐显现

稍微驻足,体温信息就被采集,在一块液晶屏上显示……3月中旬开始,位于北京顺义区双丰街道的泰和宜园社区,开始启用一套全新的社区疫情管理系统,通过无接触体温检测、视频智能分析预警以及门禁管控等技术,在“无感知”“不停留”的体验下,完成体温检测和对小区隔离期人员出入的技术管控。

据提供技术支撑的智能物联产业领先企业、大数据提供商——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只要进入小区,必须通过防疫门禁管控系统的识别测试,“外地进京”“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病患”等都会被系统有效识别出来。目前,该小区1700余位居民已全部完成人脸信息录入,本地社区防疫数据库初步成型。与此同时,千方科技发布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云平台”已应用到北京、河北、湖南、江苏等地的社区、企业、交通枢纽等场所。

“疫情期间,我们的红外视频监测系统和疫情防控云平台,全面提升了重点场所的主动防控能力,待疫情平息后,平台及产品能力,将被用于公司智慧城市业务中,助力打造智能安全城市。”千方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千方科技,只是人工智能型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抗“疫”的一个缩影——智慧物流、智能机器人、智慧诊疗……疫情之下,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开启了“加速键”。百度、小米、京东、旷视科技、第四范式、云知声等一系列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辐射到辅助诊断、发热检测、无人服务、信息采集、企业线上化转型等领域,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智慧”。以医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余款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在武汉等抗疫一线以及全国数百家医院,服务人群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达到数十万人次。

2019年,仅北京地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就达到1084家。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科技企业对疫情防控的有力贡献离不开这些发展基础和整体优势的支撑保障,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创新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说,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在疫情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指出,疫情中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应用,充分说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和实践积累,已经越来越商业化、市场化、普及化,智能社会形态逐渐显现,人工智能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新机遇。

伴随疫情在全球蔓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国内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中外合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3月27日,腾讯健康新冠疫情模块国际版正式开源,供全球开发者和服务机构快速搭建疫情查询服务。疫情发生以来,百度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并通过百度大脑开放平台开放了240项AI技术能力。据百度研究院科学家透露,LinearFold算法可将此次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

千方集团旗下的“宇视科技”在全球新冠疫情加剧之初立即采取行动,协助各国抗疫,提供各类热成像、测温产品,可精确测量温度,为政府机构、医院、学校、交通站点等各类公共场所提供快速排查服务,高效甄别发热人员。目前,已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尼、拉美和欧洲部分国家展开合作。

  智能化:亟待跨越四道“关”

尽管人工智能在疫情倒逼下按下“快进键”,但是仍然亟待跨越四道“关”。

——第一关是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在遭遇席卷面如此之广的疫情时,传统的“智慧城市”受到“拷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某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应急管理初期几乎无用,大量的人工参与,普遍采用人海战术,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数据孤岛等数字治理问题,严重影响疫情防控,花大力气建设的智慧城市,面对疫情考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国栋说。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下社区人工管理模式、人海战术,以及产业链配套等问题,倒逼城市精准管控和产业升级,加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智慧城市的建设及运管有望迎来更新升级。

人们期盼“智慧城市”成果进一步“下沉”,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千方科技董事长夏曙东认为,智慧城市将在未来发展中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部门职责需要更加细致的顶层设计,包括法制法规制定、数据安全便捷使用,以及如何处理好管理部门本身的角色定位等。

——第二关是疫情之下,凸显不少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大大加快的背景下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

“特别是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讲,有的还面临‘转型是找死,不转型等死’的困境。”伍浩认为,下一步应该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几个方面发力,重点实施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探索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三关是“中国制造”亟待加速智能化步伐,从释放资源红利的、以低成本为特征的中低端制造,转变为释放效率红利的高质量中高端智能制造。

70多年来,“中国制造”从无到有,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具有最齐全的门类,在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地位。疫情进一步凸显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紧迫性。

2011年,联想集团就启动了以数据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化转型,努力通过智能化变革实现制造的提质、增效。在联想合肥工厂,通过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变革,不到一秒钟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下线,按时交付达成率比业界快15%。2016年起,联想集团开始输出自身的智能化转型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其他企业的转型赋能,在汽车、3C(电脑、通信、家电)、能源等多个行业为上百家大企业客户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的当下,我认为通过数据智能驱动制造业变革,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创新增长新动能,是推动中国经济航船稳定向前,穿越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格局和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说。

疫情后,制造业企业将更加积极推动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聘用更多高科技人才及高技能、多技能复合型工人,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以更好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零部件标准化、物流智能化、加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将受到更多重视。

——第四关是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尚存“四个不足”,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根据《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及有关专家分析,人工智能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数据积累不足。此次突发疫情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有数据积累的场景能快速落地,例如行人检测、人脸识别、肺部病灶检测分割,以及智能语音语义理解等方向能够快速部署响应;而在其他场景下,例如病毒传播扩散途径检测、病毒溯源等,由于缺少充足的已标注行业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是产品质量不足。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提供抗疫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由于开发周期短、技术实力和成本等原因,市场上每个类型的产品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等鱼龙混杂的问题大量存在,缺乏相关评估规范对产品功能、性能进行约束。

三是智能程度不足。多数医疗服务机器人在路径规划、柔性控制、多模信息精准感知与可视化、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方面尚未满足智能化水平;外呼机器人的对话水平还未达到自然顺畅交流的程度,语义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

四是基础技术不足。相关企业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关键技术积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相对薄弱,核心算法、芯片及基础元器件的掌握与国外差距较大,缺乏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核心环节受制于人,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随时可能被卡脖子,也使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存在远期隐忧。

  智能化:正迎来重要的历史交汇和转折点

疫情下,很多二三线城市、乡镇基层的医生没接诊过新冠肺炎患者,不知道该怎么筛查。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春雨医生”将新冠肺炎在线问诊中累积的大量数据进行AI智能化处理,“研制”出基于大数据的新冠肺炎AI诊断机器人,供基层医生参考。

“这项AI领域的应急创新,得益于我们多年的数据与技术累积。我们7年前就开始做大数据和医疗AI尝试,用AI技术结合平台累积数据去搭建专业垂直疾病领域的AI诊疗模型,帮助医生梳理患者病情,给出提纲和支持数据。未来,它有可能成为医生诊断的小助手,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整理。”春雨医生CEO王羽潇说。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工复产工作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大幅增长,众多行业和领域成为新技术的重要试验场,涌现出不少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成果。

疫情之下,人工智能等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成为产业升级进化的重要引领力量之一,正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创造更多新机遇。

英特尔市场营销副总裁王锐认为,智能化正在迎来重要的历史交汇和转折点,5G、AI和智能边缘的融合将推动智能技术的飞速迭代,驱动未来增长。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重要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面向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专家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信心。

“大力释放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对于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再上新台阶,并以此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科学精准施策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早在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之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及时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几个月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双重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取得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以系统、辩证的思维认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科学精准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控疫情

近期,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则国(境)外输入风险短期内会一直存在,二则难以识别的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科学研究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尚不完全,且新冠病毒有可能发生变异。因此,我们仍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可掉以轻心。要落实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的同时,以尽可能低的经济社会成本完成“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科学精准地实施防控是关键。

根据科学的风险评估实施防控。科学的风险评估是细化、精准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依据。要分析现阶段可能引发病毒传染的所有潜在传染源,包括外部输入的和国内可能仍然存在的,评估不同来源发生病毒传染的风险程度;要分析不同来源病毒可能发生传染的地点、场景、人群范围,评估在不同地点、场景、人群中发生传染的风险程度;要分析所有可能发生传染情形下的传染途径、传染速度、传染范围,评估不同情形下发生传染后的控制难度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程度。我们要根据这些风险评估结果,按照病毒传染的风险程度和危害程度,对不同的潜在传染源,对可能发生传染的不同地点、场合、人群,确定不同的防控力度、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配置不同的防控资源,从而实施差异化的精准防治,既避免“一刀切”式的、无差别的严防死守,造成防控成本过高,又防止出现防控疏漏,导致疫情反弹。

依据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结果实施防控。此次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地进行科研攻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病毒毒株基因组测序并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对新冠病毒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对于这种新型病毒,我们现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新冠病毒的源头、中间宿主还是未解之谜,新冠病毒的特性、传染机理等尚不完全清晰。而且将来病毒有可能发生变异,病毒特性、传染途径、危害性也可能发生变化。随着国内外相关科研的逐步深入,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对控制其危害性的科技手段也会相应增多。因此,我们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科研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尊重科研工作者的专业意见,基于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对防控策略和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以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

按照科学的决策原则实施防控。急性传染病的暴发作为一种特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不同于地震、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特点,如发生的持续性、加速蔓延性等,因而需要采取的应急对策的目标和干预着力点也不同。由于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有限,我们实际上是在面临不确定性、未知性的条件下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的。与常态化、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相比,这样的决策更加艰难,需要遵循不同的原则。对于在面临不确定性、未知性情况下如何决策,危机决策理论提出了一些得到广泛认同的决策原则,包括谨慎原则、满意原则、勇担风险但避免万一原则、临界质量原则等。我们要把握并合理运用这些原则以科学精准地实施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例如,鉴于我们目前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机理认识还不全面,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不宜以制定最优的政策措施、确保零感染为目标,而应按照满意原则制定和实施防控政策,保证能及时发现、隔离和救治潜在的零星感染者,能追踪到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即确保零星感染不会大范围扩散。再如,由于不可能通过全面检测发现所有无症状感染者,复工复产必然带来无症状感染者引发传染的风险。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畏缩不前,使经济社会系统长期停摆,而应按照勇担风险但避免万一原则,一方面积极推进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制定预案,以细化精准的措施坚决防止零星感染造成疫情反弹的“万一”情况。

以科学精准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几个月来,前所未有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经济生产一度停滞。当前,我国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人民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国外疫情蔓延之势愈演愈烈,不仅给我国带来疫情输入的巨大压力,而且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第二波冲击。要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疫情形势不反弹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运行恢复正常、最大限度减轻国外疫情和全球经济不利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需要科学精准施策。

区分疫情风险精准施策。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产业、不同生产生活方式面临病毒传染的风险不同,我们要根据其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于户外施工、不需要大量人员聚集、人员无需近距离接触的行业,可以优先复工复产;而对于像电影放映、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有大规模人员聚集的行业产业,则需要严格控制,缓步恢复,并对人员规模、人际距离等作出规定。

针对不同需求精准施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疫情后面临的困难不同,其需要的政策支持也不同。如,多数中小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是资金不足、成本上涨、融资难,而大型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供应链不稳甚至中断。这些不同市场主体对政策的需求显然不一样。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不同市场主体和人群的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市场主体和人群实施不同的政策。

围绕主要目标精准施策。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这些目标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推进经济社会尽快恢复正常发展的部署中,我们要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与实现主要发展目标直接相关的领域和产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要把围绕确保实现这些目标、针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作为重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先推进相关项目、企业复工复产,着力对相关领域、人群提供政策支持。

分析政策效果精准施策。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地有多种政策和政策工具可用,包括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机理、适用的领域、落实需要的条件各不相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有的政策立竿见影,可解市场主体和特定人群的燃眉之急;有的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但能产生联动效应,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的政策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可能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有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下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长远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社会发展而“病急乱投医”,不加区别地“大剂量用药”,而要充分考虑和分析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政策和政策工具。

总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对各级各地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疫情防控中,要通过科学精准施策,做到松紧适度、疏密结合,既不因“一刀切”式的过度防控造成成本过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因过早地全面放松,造成疫情反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在推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要通过科学精准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相机调整,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区别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市场主体和人群需求,灵活采用不同政策,确保在疫情不反弹的前提下,如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切实发挥科技在战胜疫情中的支撑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2020年2月3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3月2日,他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并明确提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为应对本次疫情指明了行动方向。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安全治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

历史充分证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御和应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在世界各国抗击重大传染病过程中,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科学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政产学研用各方紧密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在对我国科研体制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挥科技在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契机。能否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关乎国家安全,亟待系统性、体系性、长远性布局。面向未来,需要建立一套多层次多部门联动的科研快速反应体制,优化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兼顾社会公共服务和医疗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优化科技活动组织体制机制。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科研力量的有效组织和快速反应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新形势下,要发挥这一体制优势,建立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需要的科技活动组织机制,提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治理能力。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科研布局和组织机制研究,建立使命导向、重大科技任务导向的科研组织和动员机制,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和国际合作模式,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和国际联合攻关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研判,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技术预见和情景分析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及防控进行预判,推进科技前瞻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实施程序等研究,优化科技信息发布和科技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切实推动国家公共卫生事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国家公共卫生科技体系。应加快完善公共卫生领域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在公共卫生科技领域的积极健康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应急科技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长期稳定投入,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布局,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加强与国际高水平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面向公共卫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优化国家在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布局,围绕国家实验室建立公共卫生科技科研体系,为健全我国公共卫生科技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深化开放式公共卫生科技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重要科研机构的长期科技合作机制,在科研攻关、科研信息收集与管理、信息共享、医疗援助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公共卫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创新体系。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保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技响应能力,应把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创新体系。深化国家公共卫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创新主体的构成、研发平台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移、社会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考虑公共卫生事业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特征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加强公共卫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协同创新机制,健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家公共卫生创新体系。深化公共卫生科技评价改革,优化学科评估办法,弱化唯论文、专利、奖励、职称等评价取向,强化面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社会价值评价导向,切实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公共卫生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公共卫生治理数字化转型。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响应,这就需要加强对多元化信息的快速收集和有效处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应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尽快实现公共卫生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支持作用,包括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评估等。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预测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多网融合,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复杂多元异质数据处理和复杂建模分析,实现智能预测预警、形势分析及趋势研判、风险评估等。

迎“疫”而上 数字经济蓄势崛起

激发经济新动能 助力企业化危为机

  迎“疫”而上 数字经济蓄势崛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战疫情稳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步伐不断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从“云办公”到“云上课”,从智能制造到5G新基建,从助企业化危为机到赋能现代化治理……数字化技术的加速应用成为抗疫“利器”,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迎“疫”而上,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当前,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通过打造“新基建”、发展新商业、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坚实、成色更浓。

  数字技术赋能

  复工复产高效推进

每天清晨,打开生鲜APP买完菜,上个在线健身课程,听个“云演唱会”,休息之余进入直播间拼购……这是疫情期间80后小李宅居在家的常态。

在东亚前海证券金融科技部,每个交易日早上八点到九点,开启多达数十个业务系统并进行初始化和联调已经成为工作日常。疫情期间,东亚前海证券90%的会议和培训场景,都通过腾讯会议来完成。

作为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也在第一时间推出在线办公指南,并免费开放302人同时在线的视频会议,助力钉钉平台上1000万家企业组织、2亿上班族能够正常开工。

与“云办公”一同盛行的还有“云上课”。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通,截至3月24日,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堂,浏览量累计达到9.94亿次,访问量累计达到7.75亿人次,通过平台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1.95亿人次。

美团副总裁、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指出,近年来我国已迈入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疫情期间,更多居民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满足自己的生活服务需求。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充分发挥数据、科技、资本等优势,孵化出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力地推动我国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进程。

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复工复产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来回穿梭的智能AGV小车,运输全程自动化、物料全程不落地的生产现场,不停挥舞机械手全自动精准作业的智能化机器人,物料自动识别且自动出库的智能立体仓库……疫情期间,山东浪潮智能工厂开足马力生产高端服务器。“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智能工厂的复工进度和效率要远远好于传统工厂。用工人数至少下降一半,生产效率却能提高2.5到3倍。”浪潮集团副总裁孔亮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在抗疫中作用凸显,城市治理体系也因此不断完善。比如,为实现精准抗疫、有序复工,各地政府和企业创造性地推出“健康码”。目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已可实现“一码通行”。

这些仅是数字技术赋能复工复产的一个个缩影。以战“疫”为契机,不断挖掘数字经济潜力,“云签约”“云招标”“云面试”“云会商”“云培训”等云上协同实践蔚然成风。

西安91家单位组团“赴”北上广深纳新,云招聘高层次人才2207名;江西省举办省市联合、多屏联动“线上”招商推介会,1200余家企业在线参加,采用5G技术多屏联动、达成签约项目118个,投资总额1933.84亿元;福建莆田市举办“开放招商”全球云推介会暨招商项目线上签约活动,共实现线上签约项目40个,投资总额547.6亿元。

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企业复工复产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从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除湖北以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达95%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对使用云平台的中小企业的监测显示,截至3月24日,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71.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指出,根据统计,湖南、四川等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工复产工作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了新技术,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加快化危为机

  数字经济新动能崛起

疫情大考之下,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崛起,不仅为抗疫保驾护航,也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基于数字经济的抗疫实践,已成为一些企业化危为机、踏上新经济风口的助推器。

苏宁近日启动315全民焕新节,2574场直播同步开启,超3000万人次在线观看,1小时内家电销售同比增长286%。其中,除菌、消毒类健康家电“热卖”。截至当日20时,干衣机、洗烘一体机销售环比增长超2059%,消毒柜、净水器等健康电器5分钟售出5万台。

直播带货的火爆只是一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每日优鲜日交易额约为平时的四倍;家乐福到家业务订单同比增长597%;贝壳找房首个VR售楼部开启,融创西安项目完成了10分钟内云销售1068套的记录;携程“景区云旅游”活动开放超过3000家景区的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活动仅开始一周时间使用人数增长超过600%。

受疫情影响一度遭遇“卖难”的农产品,也借助数字技术迅速打开市场通道。

农业农村部日前组织召开的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会,组织产销主体视频协商、网络签约,促成采购量5.035万吨,金额达3.358亿元。不少电商平台也致力推动更多农产品“触网”。2月10日,拼多多开通“抗疫助农”专区,截至3月27日中午12时,已累积售出滞销农产品4300万单,总计超过16.25万吨,覆盖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但压力下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遇,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事实上,以战“疫”为契机,数字经济力量更加彰显。目前,数字化正加速渗透至设计、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协同办公、在线研发等软件加速推广,无人巡检、无人配送等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VR展厅、虚拟导览成为在线商务远程展示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认识更深。“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促进经济从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中国正将疫情冲击转化为经济转型动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撬动新基建引擎,激发新经济潜能,彰显中国经济发展韧性潜力。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同比2018年增加3.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2016至2018年,数字经济连续3年维持20%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十余个百分点,为换挡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优化经济结构。数字经济是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迭代,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大环境的“沃土”。当前,从微观端的模式创新、到中观端的产业更迭,再到宏观端的整体推进,正加速形成一个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的全链条、大生态。

近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频频出台支持举措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平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型技术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光网城市,4G基站总规模达到548.8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通达率超过98%,网络规模全球领先,性能指标也名列前茅。疫情期间,新建的4G和5G基站超过6.3万个,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能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国栋看来,大型互联网平台、网络服务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疫情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目前,山东等多地正加快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强化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投资拉动作用。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让中国经济更显韧性和潜力,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浓。

互联网助力战“疫”,习近平的这些话更显意义非凡

【编前语】战“疫”期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2018年4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网络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在此会议召开两周年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与您一起重温学习。

1.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3.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4.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5.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6.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7.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8.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9.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10.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

12.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 在全球抗疫合作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场严峻斗争。面对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疫情,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协作,共战病毒,共克时艰,谱写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在抗击疫情的中国战场与开展国际合作中,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纵观历史长河,人类就是在同各种疾病灾难的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样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也阻挡不了世界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坚定信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承受巨大牺牲,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抗疫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真诚帮助支持,也为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交出中国答卷,为全球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把疫情比作一场大考,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场抗击疫情斗争。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在最短时间里构建起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的防控体系,毅然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决策,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则。经过2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的国家之一,境内已连续1个月仅呈现零星散发态势,离鄂离汉管控解除,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作为最早向国际社会报告疫情和疫情初期十分严重的国家,中国用力量、智慧与牺牲为世界守住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为全球抗疫积累了重要经验,提振了胜利信心。同时,中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有序恢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89.9%,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率先复工复产,极大缓解了全球医疗物资的供应紧张,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回正常发展轨道。

提出中国倡议,为国际抗疫合作指明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密集开展元首外交,与各方领导人共商抗疫大计。截至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柬埔寨首相、蒙古国总统、巴基斯坦总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会谈会见,同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韩国、南非、埃塞俄比亚、巴西、智利等29位外国领导人及联合国秘书长等国际组织负责人36次通电话,向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德国、西班牙、塞尔维亚等10余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欧盟等区域组织负责人致慰问电,传递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同舟共济的真诚意愿,为提振各方信心、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提出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4点重要倡议,推动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开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发起二十国集团抗疫援助倡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举办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级别会议等一系列务实合作,为各国合作应对疫情指明方向、校准航向,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李克强总理也同多国领导人通电话,并出席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为东亚地区抗疫合作注入重要动力。

展现中国担当,为各国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同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保持密切协作,向世卫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中国第一时间通报疫情信息,迅速测出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为各国尽早发现病毒和阻击疫情创造了条件。我们主动开展地区抗疫合作,推动举行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中日韩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视频会议,同韩国等周边国家成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在遏制疫情发展、维护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分享防控诊疗经验,开设了向所有国家开放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迄今已公开发布7版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截至4月12日,我们已同153个国家举行83场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就如何有效应对和战胜疫情与各方深入交流。我们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菲律宾、缅甸、老挝、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12个国家派遣14支医疗专家组,受到各方高度肯定。尽管中国自身防疫任务仍然艰巨,但我们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与合作。中国政府和民间已经或正在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我们还积极发挥产能优势,及时开放医疗物资市场和出口渠道,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同中方出口商签署防疫物资商业采购协议。从3月1日到4月10日,中国共出口口罩约71.2亿只,防护服5557万件,红外测温仪359万件,呼吸机2.01万台,护目镜1369万副。“中国援助”与“中国制造”正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阐明中国立场,为人类战胜疫情凝聚宝贵共识。中国战胜疫情,依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以及中国政府科学透明、周密有力的防控举措,依靠的是14亿多同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艰苦努力以及世界各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真诚支持。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历史也必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任何势力都诋毁和歪曲不了这些事实与真相。人类要战胜疫情,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恐慌,是团结而不是分裂,是合作而不是推诿。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以来,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阐明中方这一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中国外长和数十国外长通过电话保持密切沟通。驻外使节和机构接受采访,发表演讲,刊发文章,与国际社会积极互动。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认同中方秉持的立场,反对病毒标签化、抗疫政治化以及对特定国家污名化已成为各国一致声音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外交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抗疫涉外工作,为国内战胜疫情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为促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注入时代内涵。在这场虽然没有战火硝烟,但却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第一,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先后10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判不同阶段疫情发展特点和国内国际形势演变,及时就疫情防控重大问题作出周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抗疫涉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以元首外交统领抗疫外交,以领袖担当推动国际合作,彰显在危机关头的定力和魄力。外交战线全体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义无反顾投身抗疫外交一线,在国内和全球抗疫中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外交人员忠诚、使命、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事实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是战胜国内疫情的政治保障,也是我们携手各国共同抗疫的信心之源。

第二,要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抗击疫情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指示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传递党和政府对海外公民的关心和爱护,切实保护所有中国同胞的安全和健康。外交战线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全面动员,全力以赴。迅速了解海外同胞基本情况和主要困难,组织大家团结互助抗疫,联系当地及国内远程诊疗渠道,派出联合工作组提供服务支持。设立专项领保机制,夜以继日开展领事保护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陆续派出包机从海外接回受困的湖北同胞及其他中国公民。海外疫情扩散蔓延后,又协调17架次临时航班从疫情严重国家接回确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成立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应急中心,切实服务国内抗疫大局。要求驻外使领馆把帮扶海外留学人员作为当务之急,想方设法为留学人员尤其是身处疫情严重国家的海外学子排忧解难,把装有口罩、消毒液、消毒湿巾以及防护须知的“健康包”发放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手中。12308领保热线不到两个月接听电话近17万通,架起了祖国心系海外游子的爱心桥梁。这些努力得到海内外中国同胞的高度评价,也激励着我们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要毫不动摇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7年后,这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世界各国是如此休戚与共、命运相连,认识到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如此重要和紧迫。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及3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表示慰问支持,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物资等援助,各国人民以不同语言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我们会始终铭记并珍惜这份深情厚谊。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疫情形势,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投桃报李,我们组织了一场又一场跨国视频交流,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派出一个又一个中国专家团队,奔赴国际抗击疫情的前线;动员一家又一家工厂,夜以继日地为世界生产急需的防护物资,组装一批又一批医疗物资运向世界各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共同绘就了国际人道主义的伟大画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全球抗疫正处于关键时刻。外交战线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工作准备。我们将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直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全球阻击战。

第一,开展全球联防联控,尽快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疫情是我们面对的共同挑战,要取得最终胜利,国际社会一个成员都不能少。中国将继续积极探索与各国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同各方加强信息共享,开展药物、疫苗研发等防疫合作,尽快阻断疫情跨境传播,为筑牢抗击疫情的全球防线贡献中国力量。同周边国家密切沟通,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继续向急需支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大力帮助非洲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强化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能力。我们愿同各大国切实加强抗疫合作,体现应有的胸怀担当,为这个世界遮风挡雨。

第二,坚持多边主义原则,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疫情发生以来,世卫组织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秉持客观科学公正立场,为协助各国应对疫情、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与引领作用,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世卫组织工作,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将同二十国集团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加强抗疫援助合作,适时举办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级别会议。中国将积极加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带来新的考验。中国将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加强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第三,加强各方协调合作,凝聚全球团结抗疫共识。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同舟共济是世界各国唯一正确的选择;战胜没有国界的敌人,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各方必须携起手来,推动全球抗疫合作驶入快车道。危机面前,任何埋怨、指责与推诿,都无助于集中精力应对好本国疫情,都可能造成国际社会的分裂,也将销蚀国际抗疫合作成果,最终损害所有国家的利益。我们将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切实形成抗击疫情的最大合力。我们也将以携手抗击疫情为契机,共同呵护人类赖以居住的星球,共同建设荣损与共的地球村。

第四,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已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衰退压力日益增大。中国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同时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中国也将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着眼“后疫情时代”,采取一切必要举措,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在风雨之后早日迎来彩虹,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疫情终将过去,胜利必将到来。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率先迎来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也坚信,只要世界各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人类一定能够经受住这次疫情带来的考验与洗礼。疫情过后,中国与世界的友谊必将更加牢固,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必将更加坚实,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理念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也必将迈出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

畅通“三大循环”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特别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中央决策层之所以此时提出畅通“三大循环”的要求,是因为国际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已造成严重障碍。产业循环涉及的是生产环节,市场循环涉及的是交换(流通)环节,经济社会循环涉及的是消费环节,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完整性和经济运行的平稳性。畅通“三大循环”,对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畅通产业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历经轻工业恢复、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以及“十三五”时期的“互联网+”、两化融合等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由过去聚焦于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型制造业,随着经济逐渐发展以及政策积极引导,产业结构逐渐转变,除了服务业增加值已领先于工业之外,工业亦逐渐朝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此次疫情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猝不及防,工厂歇业、工人失业,甚至基本的医护用品都出现了供给困难,高端技术产业链的脆弱性也愈加显而易见。有学者担心受疫情影响,我国产能恢复的不确定性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改变,可能促使跨国企业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出去,我国面临着产业链外移加速的风险。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我国对疫情的控制已初见成效,复工复产已是如火如荼,现在反而是国际订单因欧美等经济体疫情严峻而急剧下滑的风险在加大。眼下的问题是,如果仅仅是我国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其他发达国家仍处于封城封国的状态,我们的复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怎么办?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以空间换取时间乃当务之急。所谓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要依托我国本土产业门类大而全的优势,与我国劳动力资本整体仍处于中低端的现实相协调,尽量保全产业链供应链,以待疫情去后全球经济之恢复。我们相信,这种急就章不会导致所谓的“脱钩论”而陷中国经济于“低水平陷阱”之中,而是为保障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所作出的中国贡献。

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2018年,在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国外中间品总投入中,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分别占16.9%、12.9%、10.9%和10.5%,而东南亚经济体中越南、老挝等国甚至超过30%。从行业来看,中国是全球电子电气设备和纺织服装等行业生产链的核心枢纽,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占这两个行业生产链上所有中间进口品的比例都超过了20%。其他行业,如机械设备、化工橡胶、皮革制品和家具等制造业,中国也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生产链中最重要的上游供应商。

对于上述行业中困难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我们应加大政策力度,甚至可借鉴国外一些做法,直接补助到企业和个人,国家财政补助一定比例的比如两到三个月的工资,使企业能够存活下来不破产,工人不失业,确保产业链能够在疫情向好后及时运转。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地方考察时也强调,要“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准落地”“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是产业链的关节点,是推动创新的新引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畅通市场循环

此次疫情发生后,大多商场市场严格执行国家的防控要求,避免组织聚集性活动,控制顾客数量,交易骤降、供需复苏两弱、销售能力受挫。据不完全统计,餐饮、零售、休闲娱乐等业态的流量下降最大,七成店铺都呈暂停营业状态。营业额因疫情普遍同比下降60%—100%不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促进消费业回补和潜力释放。

随着国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恢复市场的条件也日渐成熟。在合理控制人流以及实施科学检测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既是经营者的需要,也是消费者的需要。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流通企业复工水平稳步提高、持续向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稳中回落,市场销售触底回升。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品牌便利店和电商平台的复工率和营业额总体恢复。

此次疫情,于市场流通环节而言,“互联网+”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更加凸显。“互联网+”在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中的广泛渗透,对于各类商场市场充分利用日益便利发达的电子经营网络,尽快从疫情的不利影响中恢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网上零售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28个主要国家及地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247167.26亿美元,网络零售交易额总计29744.6亿美元;其中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28国总交易规模的19.14%,中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占28国总交易规模的44%。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零售业中的人、货、场及其内在关系正发生着颠覆式的重构,依托新技术的新场景、新渠道、新体验等层出不穷,对于各类实体经营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推动自身实现经营模式创新的机遇窗口。

无论是线上电子商务还是线下实体商场、市场,作为产品的营销平台,各有优势,当务之急是创造条件维护好这个平台,恢复其活力,畅通流通环节,为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推动居民消费、投资项目建设供需良性互动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曾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参与的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过程。重视生产,轻视消费,结果只能人为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循环渠道梗阻。经济生产的最终指向是社会民生,我们之所以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放松,就是为了通过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适应需求端的由低到高的规律性发展。

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推出了诸多加快推进投资建设的政策措施。投资项目要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目的,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循环的畅通。否则,为单纯刺激经济拉动GDP而投资,极易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或者半拉子工程。

民生工程并不见得总是那些容易被人看到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机场港口。比如最近因个别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在我国竟然引发部分地区的食品抢购。尽管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但在如何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猪肉、果蔬等副食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方面难道不需要投资吗?

再比如,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内部民粹主义引发的逆全球化动向,实际上可能是国内贫富差距矛盾效应外部化的结果,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之重大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的主要投资建设项目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来展开,而非罔顾主客观条件,冲着新概念一拥而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是提高劳动者就业率,使劳者有其利;另一方面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亦即提升人力资本,使劳者有其智、有其力。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对于短期拉动经济,还是为经济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都至关重要,比如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持续投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利用极有可能转瞬即逝的机遇窗口,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

文章强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文章指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文章指出,患难见真情,中方赞赏国际社会给予我们的宝贵理解和支持。在中方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中方真诚帮助和支持,我们会始终铭记并珍视这份友谊。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中方始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疫提供支持,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文章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中方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第一,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第二,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第三,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第四,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文章指出,中国及时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全面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主动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迅速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不仅是在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是在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