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减肥兼顾营养和效果,主食选择有讲究(服务窗)

一到春天,不少人便谋划着开始减肥。在“管住嘴”方面,“不吃主食”似乎成了秘诀。然而,这样做的隐形代价可能是加速体重反弹,甚至损害健康。减肥期,到底怎么吃才能兼顾营养与效果?主食种类、摄入量、饮食搭配都有讲究。

  在老百姓的餐桌上,米饭、面条等一直是主角。近些年,关于主食的“讨伐”却越来越多,无营养、碳水炸弹、会发胖……一些人之所以排斥主食,主要与它含有碳水化合物有关。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主要作用是供能,成年人每天所需能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它。若供应不足,可能影响脏器功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长期摄入蛋糕、薯片、甜饮料等劣质碳水化合物,会加速肥胖。被精加工做成的米饭、馒头等主食,除了含碳水化合物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与维生素、矿物质。

  健康减肥,并非抛弃主食,而是要保证营养摄入全面。长期吃不够主食,可能造成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经期紊乱,甚至抑郁、失眠等问题。不碰主食,短期内确实能减重,但一恢复吃就会反弹到更大体重,还可能增加胆囊疾病、肾结石、胃肠病、骨质疏松等风险。

  范志红表示,真正有减肥效果的主食,饱腹感强,依据营养优势分为三个“黄金等级”。A级:红小豆、绿豆、鹰嘴豆等富含淀粉的杂豆,血糖升高较平缓,能预防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B级:燕麦、莜麦、小米等全谷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是精白米的几倍。C级:土豆、红薯、山药等薯类或蔬菜,钾含量高,还含有维生素C,推荐蒸煮的烹饪方式。

  馒头、白米饭、白米粥、白面饺子、年糕等主食,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快,不利于控制食欲。甜面包、甜饼干、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最好忌口。

  减肥期,怎么吃能减轻饥饿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的全谷物、杂豆要有50到150克,约占主食一半,薯类50到100克。减肥者每天的主食(干重)最少不应低于50克,最多不应高于225克。

  研究显示,早餐食物种类越丰富,减肥效果越显著。减肥者要吃好早餐,建议以液体食物为主,如稀粥、豆浆等,首选营养密度高、饱腹感强的杂粮粥,固体食物要限量;蔬菜宜凉拌、白灼;不要用果汁代替完整水果;吃够牛奶、鸡蛋、牛肉等蛋白质类食物。

  为了减轻饥饿感,建议每餐保证粗纤维,午餐与晚餐之间吃点水果或坚果,吃饭前先喝些汤。此外,习惯晚上运动的人,建议餐前进行。需要提醒的是,减重期不要让自己过于饥饿,一定要保证三餐。来源:人民网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提质扩面正当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戴茵参加湖南代表团小组审议时,展示了几份特殊的药品说明书,纸张和字号比通常更大。2023年,戴茵代表提交了关于药品说明书适老化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当年10月,《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发布。戴茵代表说:“期待这个‘小改革’能让老年群体感受到更多民生温度,让社会文明更进一步。”

两会代表委员在谈起药品说明书时,与几年前的心情有所不同。药品说明书经过适老化改造,已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戴茵代表展示的新版药品说明书再次证实了这一点,民众对此也不乏切身感受。不仅市面上的药品说明书的字号都明显加大了,而且很多说明书对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关键内容进行了重点标注,有的药品说明书还推出了电子版、盲文版、音频版等版本,民众阅读起来也更加容易。

当改革行至深处,遇到的阻力和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药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不断有新药加入,相比之下,目前完成说明书适老化改造的药品只是少数。从试点走向全面普及,只有全面提速,方能让试点成效扩大到整个药品市场。除了“字太小”的问题需要得到根本性解决之外,说明书专业术语难懂,也是影响阅读的一大障碍。对此,要在确保药品信息完整准确的基础上,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构建说明书的内容体系。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既要靠前引领,也要鞭策后进。对于这项改革,绝大多数的药企都能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但药品说明书的更新与升级需要花费较大成本,难免会有药企心存犹豫、踌躇不前。改革容不得“等等看”,更经不起“慢慢来”,为避免影响改革的整体进度,在试点取得极好成效的背景下,不妨将试点升级为全面普及,倒逼药企加快改革步伐。

更要看到,全面普及不是口头上提要求,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对此,可考虑建立“负面清单+强制标准”的约束机制,要求常用药品限期完成改造。此外,在药品审批上市环节也要强化约束,比如可将适老化改造纳入药品生产许可和上市的必备条件,督促药企按要求及时完成改造。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虽然取得的成效显著,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从试点到全面普及,从字体变大到内容通俗化改造,面临的难度仍然不小。由此看来,当前处于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提质扩面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推进这项改革,才能如期完成适老化改造任务,最终让每位老人都能看得清并读得懂药品说明书,进一步筑牢药品安全防线。来源:北京青年报

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点亮记忆之光

日前,一位80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位于北京的航空总医院接受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手术治疗,术后认知功能显著提升,记忆力明显改善。

  患者确诊阿尔茨海默病6年,出现易怒、焦虑抑郁、记忆功能减退、言语混乱等症,睡眠增多,生活自理能力受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经过测评和检查,确诊其为阿尔茨海默病中—重度。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联合评估,严格筛选生物标志物,制定了“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个性化手术方案。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航空总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邢岩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多以药物为主,但疗效有限,尤其在中重度患者中,病情进展难以得到有效遏制。LVA手术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也为医学界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为传统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尤其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林表示,阿尔茨海默病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异常沉积密切相关,而脑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毒素清除能力下降是核心机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相关科学领域专家的关注。“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从病理机制入手,直击“脑内毒素淤积”核心问题,通过在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通道,改善脑脊液淋巴引流,降低颅内压力,促进致病蛋白排出,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为中-晚期患者提供了手术干预的可能。

  国内多中心数据显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后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提升30%—50%,部分患者认知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次日即可恢复活动,住院周期缩短至5—7天,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还缓解了家庭与社会压力。

  邢岩提醒,LVA手术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其长期疗效和适用范围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病例积累,结合基础研究,以明确手术的最佳适应证、优化手术流程,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此外,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深度协作模式,也为其他复杂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来源:人民网

“店播经济”激发消费新动能

近日,抖音电商举办了“店播新常态 生意新增长”主题活动,现场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通过直播获得收入的商家中,69%通过店播(官方店铺直播)实现商品动销,其中超千个商家店播销售额突破亿元。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抖音电商通过“店播”模式为商家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

“店播不仅是销售渠道的延伸,更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的桥梁。”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商务部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副会长王翌鑫指出,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电商平台在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市场活力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老字号企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国货品牌通过自身直播“出圈”。店播创新了销售路径,也成为文化传承、产业协同和社会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

店播生态的蓬勃发展激活了新消费,降低了商家的经营门槛和运营成本,也吸引着更多经营者入局。抖音电商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3万个新商家首年店播即实现销售额破百万元;通过店播获得收入的农货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72%,过万个农货商家店播销售额破百万元。农产品品牌“农心农意”创始人鞠全智介绍,通过三年持续店播运营,其品牌抖音店播销售额占比已达90%,并带动数百家种植户增收,“我们用镜头呈现红薯从田间到工厂的全过程,消费者对源头品质的信任转化为持续复购。”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李勇坚表示,随着直播电商业态成熟,店播快速普及并逐渐成为新常态,构建直播场景成为商家发展的基础建设之一。未来店播将向专业化、垂直化纵深发展,具备供应链优势与内容创新能力的商家将获得更大增长空间。

据悉,为扶持商家在平台更好地经营,抖音电商连续推出多项扶持政策。抖音集团政务合作副总经理贾临远表示,作为平台方,抖音电商持续加大算法研发投入,在为商家免佣、返还退单推广费、降运费险与保证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以降低商家经营成本,全面改善商家经营体验。来源:科技日报

激素或能预防长皱纹和生白发

据最新一期《内分泌评论》期刊报道,德国明斯特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激素可能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皱纹、头发变白等衰老迹象。

衰老可分为内源性(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自然衰老)和外源性(由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引起)。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多种激素作用的靶点,也是除传统内分泌腺体外最主要的激素生成器官之一。

多个生物通路会引发皮肤衰老,例如结缔组织降解(导致皱纹)、干细胞存活以及色素流失(导致头发变白)等。研究发现,部分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未来可能被用于防止皮肤衰老。

团队分析了几种调控皮肤衰老的重要激素,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长激素、雌激素、类维生素A和褪黑素。其中,褪黑素因其分子小、价格低廉、耐受性好,同时兼具抗氧化和线粒体代谢调节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衰老物质。

团队探讨了其他潜在的内分泌因子,如α-促黑素细胞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催产素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调节剂等。他们发现,这些激素在抗紫外线诱导的基因毒性应激(光老化的关键因素)及皮肤、毛发色素合成方面展现出极具前景的作用。来源:科技日报

AI不能替代医生直接进行诊疗决策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的通知中提到的“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引发热议,人工智能“幻觉”也被自媒体轮番报道,AI医疗看上去似乎“不太靠谱”。

同时,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诊疗时能够引用出最新指南,并标注多篇参考文献中的关键内容,正成为越来越被倚重的“全知型”帮手。

那么,人工智能参与照护百姓健康后,该如何划定效率与责任的边界?医疗领域在对人工智能高效便利等优点善加利用的同时,怎样才能避开风险?

查看更多

别用手机AI推荐的药方去抓药了!

一条2022年就出现在互联网医疗诊疗监管文件中的常规提法,经报道发酵后,竟成了医疗AI的一次“信誉危机”。

自互联网医疗诞生以来,“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原则在医疗界便是一以贯之的。无论生成处方还是问诊,不管多聪明的机器人都难以胜任。这句一直推行的“铁律”,为什么在当下却触发了舆论热点?

DeepSeek今年春节大火,它的低成本、开源真正降低了使用门槛,人工智能的测试人人可做,它的“聪慧”有目共睹,提及它的能力评价似乎人人都有了发言权。但顺着“严禁自动生成处方”的线索,人们发现了AI“幻觉”这个缺陷。舆论焦点从关注“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规范互联网医疗行为的本意——监管线上诊疗的“懒惰”行为,转向探讨智慧治疗的安全性问题。这符合人们对新事物认知的规律,反映了当前我国AI+已经深入百姓生活,而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将进一步催生技术创新。

一直以来,医疗质量安全一直是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命线”。在新技术应用层面,相关工作需通过充分讨论、科学研判、试点推进、制度保障等步骤后才能开展;在具体的医疗系统临床应用前,也涉及项目立项、开展研究、临床验证、许可使用、示范应用等诸多环节,以确保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能够安全、有效、成本可控,从而担负起照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

具体到医疗AI,它在进入医院为诊疗服务“出谋划策”前,已经经过了专业的“调教”和“历练”。别看它和你手机里的应用可能都叫一个名字,却是不一样的。正式用于医院的医疗大模型,通常涉及医疗数据分析、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等功能,这类应用需要符合医疗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人们手机里的大模型应用则更注重用户体验和便捷性,可成为日常生活中如语音识别、日程管理、信息查询等智能助手。

所以,千万不要再带着手机里AI推荐的药方去抓药了!它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处方权,吃出问题来,它可不负责。来源:科技日报

魔童归位 收好这份安心处方

“魔童”返校一周,有些中小学生的“开学综合征”尚未消退,出现赖床不起、莫名发脾气甚至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这些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开学焦虑的信号,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假期与开学的心理衔接?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专家为家长和孩子开出了一份“安心处方”。

查看更多

加强学校心理课程建设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京开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榆垡收费管理所收费班长王争接受本报专访,分享履职感悟,并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就业等民生议题发表看法。

  过去一年,王争积极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履职学习班,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北京市人代会,参与了多场立法审议与人大监督活动。她坦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经历令其印象深刻。“审议过程充分吸纳代表和群众的意见,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她表示,通过参与立法监督,不仅加深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更感受到人大代表在制度中的桥梁作用。

查看更多

慢性鼻炎不可盲目用药

慢性鼻炎是指在无感冒或流感的情况下,患者频繁出现鼻腔瘙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或鼻塞等症状,每天持续或累计时长超过1小时。慢性鼻炎的常见类型包括过敏性鼻炎、局部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过敏性鼻炎和特发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老年性鼻炎通常指的是老年人患有鼻炎,而非一种特殊的鼻炎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往往会减轻,许多年轻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步入老年后,症状可能会自然减轻,甚至不治而愈。但是,特发性鼻炎的症状可能会加重,接触冷空气、冷热交替、刺激性气味、辛辣食物、饮酒等,都可能导致鼻部症状更明显,尤其是清水涕增多。

  通过过敏原检测可以诊断过敏性鼻炎。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真菌、动物皮毛、草花粉和树花粉等。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简便、快速、成本低,但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且有过敏反应风险,不适合严重过敏体质者。另外,老年人皮肤的反应性降低,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如年轻时,这可能导致其在皮肤点刺试验中反应不足,进而产生不准确的假阴性结果。因此,老年患者可以选择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该检测方法的优点是精确度高、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且适用于所有患者。

  当老年人患有慢性鼻炎时,除了常见的鼻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其他问题。老年人的嗅觉本身就有所下降,慢性鼻炎会进一步加剧嗅觉减退。老年慢性鼻炎患者容易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这可能是鼻涕倒流所致。此外,由于鼻腔黏膜的湿润和加温功能减弱,老年人还可能出现鼻腔干燥、结痂、疼痛甚至偶尔涕中带血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鼻炎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定期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避免过度劳累,确保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减少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脱敏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慢性鼻炎的常用药物有鼻喷糖皮质激素、鼻喷或口服抗组胺药、抗白三烯类药物和胆碱能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起到消炎消肿、抗过敏、缓解鼻塞和减少分泌物的作用,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慢性鼻炎患者要谨慎使用鼻腔减充血剂,如麻黄素、赛洛唑啉和羟甲唑啉等,以免因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脱敏治疗是一种针对过敏性鼻炎的对因治疗手段,虽然治疗时间久,但患者在治疗期间可减轻症状,减少甚至停用其他药物,治疗后效果可延续数年。若药物治疗、脱敏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翼管神经切断术等。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