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闻

心脏病患者能否安全接受其他手术(名医讲堂)

心脏像水泵一样,推动血液流向全身的组织器官,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有一颗功能稳定的心脏,是患者接受其他疾病诊治的基础,尤其是接受较大非心脏手术所必需的。

查看更多

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51岁

 昨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北京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场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12518家,床位增至14.9万张,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152家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建成互联网医院74家,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左右……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本市医疗卫生领域持续的投入与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查看更多

”秋老虎”来了,如何顺时养生

 8月22日是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暑后,白天暑热盛行,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人们容易出现皮肤、口鼻干燥等不适。公众应如何保持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国家卫生健康委21日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就此解答。

查看更多

为什么空调开到一定温度有臭味

虽已立秋,但我国多地依旧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空调依旧是很多人的“续命神器”。然而,有网友最近发帖称,公司和家里的空调调至26摄氏度时就会有一股“臭袜子味”,但如果将温度调到26摄氏度以下,这股味道就消失不见了。

查看更多

我国肿瘤疫苗研发未来可期

回溯人类与病魔的斗争史,疫苗挽救了无数生命。在对抗恶性肿瘤方面,医药工作者也对疫苗寄予了厚望。近年来,肿瘤疫苗的研发在全球升温,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肿瘤疫苗有望成为人类对抗癌症的一把利刃。

查看更多

人体肠道内发现新抗生素

人类肠道内平均含有约100万亿个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都在不断争夺有限的资源。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在微生物的争夺中看到了开发新型抗生素的潜力。合作团队调查了近2000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发现了数十种潜在的新型抗生素,这些抗生素有朝一日可能为人类自身对抗耐药细菌作出贡献。研究论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查看更多

深挖“夜间漫步”新商机

 夏秋之交,多地打造的“Night Walk”(夜间漫步)热度上升,消费热点正从传统景区、公园向夜市、小吃街延伸。美团数据显示,6月以来,Live house和清吧订单量同比增长三成。

  夜间漫步为何火遍全国?夜间漫步季节性明显,夏秋季夜晚温度较为适宜,漫步在璀璨灯光下,有着与白天不一样的感受,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尤其是三五好友或一家人一起,漫步过程中还可品尝美食、茶饮,不仅可以享受快乐时光,也满足了社交需求。因此,夜间漫步成为一项非常吸引人的活动。

查看更多

你是“拖延症晚期”吗?其实不是因为不自律!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中流行一种行为模式,叫“拖延症”。简单描述就是陷入一种“明明知道要做什么但就是没有去做”的状态,给生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进而出现自责、内疚、焦虑、悔恨,甚至暴饮暴食等行为。拖延症或者暴食症的人每次来倾诉,他们都会毫无疑问陷入自责的状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够自律,事实真的如此吗?

查看更多

抗炎饮食或能降低患痴呆症几率

瑞典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抗炎饮食可降低人们罹患痴呆症的几率,且心脏病患者受益更大。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开放网络》。

  抗炎饮食包括更多的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豆类等,有益于心脏健康的地中海饮食也属于抗炎饮食。

  此次研究由卡罗林斯卡学院衰老研究中心进行,涉及英国生物库内84000多名老人,历时约13年。研究结果显示,与食用富含红肉、鸡蛋、乳制品和加工食品等促炎饮食的人相比,坚持抗炎饮食的老年人罹患痴呆症的几率降低了21%。而且,有心脏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坚持抗炎饮食,痴呆症风险下降了31%。

  研究团队还对其中90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脑部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抗炎饮食对神经系统有益。这表明,抗炎饮食促使大脑内部发生了积极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抗炎饮食会抑制患者(尤其是心血管或代谢性疾病患者)全身的炎症,从而减缓痴呆症恶化。而且,这种好处目前很难从抗炎补充剂那里获得,比较容易从食物中获得,这再次强调了健康饮食对大脑健康的重要性。来源:科技日报

磁共振成像可预测心力衰竭风险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心脏内部压力升高所导致的致命疾病。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或可取代侵入式心脏检查,可靠评估心脏内部压力,从而预测患者是否会发展为心力衰竭。相关论文12日发表在《欧洲心力衰竭杂志》上。

  心脏MRI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扫描,创建心脏详细图像。与X射线或CT扫描不同,它不使用有害辐射。

  此前研究已表明,心脏MRI技术可评估心脏内部压力,并与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相关联。然而,科学家尚不清楚压力水平能否预测普通人的心力衰竭风险。

  在新研究中,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39000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的心脏MRI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心脏内部压力。随后,他们评估了每个参与者的风险因素以及在未来6年中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结果发现,在6年随访期间,MRI测量显示心脏压力较高的参与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5倍。

  这项研究还确定了导致心脏压力升高进而引发心力衰竭的关键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0岁、高血压、肥胖、酒精摄入以及男性性别。通过结合这些因素,团队开发了一个预测个体心力衰竭风险的模型。这一进展有助于心力衰竭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从而挽救更多生命。来源:科技日报